【百人59】斯那尼玛:从赶马人到“战斗英雄”
「一國兩制」原則乃是一種平衡術的產物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體和世界觀之間的一項政治妥協,而最終是一場鬧劇。
張上淳解釋,3月5日船艦離開我國軍港,3月10日第1個確診個案出現症狀,但艦隊3月12日才靠港帛琉,所以不是在帛琉感染,經過調查研判確定,應該是在本土得到感染有記者詢問,餐飲業者、量販賣場的隔板是否可以彈性調整?為此陳時中表示,特定對象的聚餐可放鬆,但是不特定對象但近距離的聚餐,有隔板比較好。
指揮中心指出,全球累計552萬4652例確診,分布於187個國家/地區。指揮中心指出,國內迄今已連續44天(超過3個潛伏期)沒有本土病例,因此若在6月7日(4個潛伏期滿)仍可維持本土病例零確診或無社區感染,將擴大鬆綁生活防疫規範,民眾只要配合實名制,並落實個人防護措施(勤洗手、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搭乘大眾運輸時佩戴口罩),從事各項日常及休閒活動將不再受限於人數規範。另外有8名血清抗體陽性的「極可能病例」,其中也有3名無症狀者,所有病例皆為磐石艦人員。有記者詢問,宗教遶境或遊行是否能舉辦?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說,大甲媽那種大型遶境還是不鼓勵,只建議區域性、200人內的遶境,因為人員比較能掌握。此外,敦睦艦隊調查也出爐,第1例在抵達帛琉前就出現症狀,並非在帛琉感染,屬於「本土群聚案例」。
陳時中表示,艦上因為是領土的延伸,所以未來會歸類在本土案例,但統計上還是分開來比較好調查。另外,指揮中心提到,相較法國戴高樂號或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,此次磐石艦群聚侵襲率較低,且疫情沒有快速傳播,推測與該艦推行全艦人員佩戴口罩、分批分流用餐、加強環境清消、每日體溫監測等有關。如果是追蹤新聞網頁和能提供有益訊息的自媒體人,把這些當作蒐集資訊的源頭加以利用,並不是壞事。
在匿名情況下就算發生口角,用戶可以在覺得歹戲拖棚時立馬退出。在他們眼中,被攻擊的對象都是「失敗的傢伙」,因此無須手下留情。相反的,幸福的人沒必要去做這些事只要能暫時脫離SNS的環境,相信你會恢復理智的。
只要個人和帳號是綁定的,就必須針對被攻擊的內容做出反應才行。其行為發生順序如下: 自己的生活應該如此 有人正在(或看來像是)過著理想生活 自己並沒有過著理想生活 為什麼自己會沒有處在理想狀態中 一定是有人從中動了手腳 上述這樣的人也存在於現實社會中。
身份遭到確認時,怎麼辦? SNS上經常會發生爭執,事發原因除了分享和回文等原本就內建的功能,可能也和帶著滿滿負能量的不幸福人口持續增加,脫離不了關係。我在1999年創設了匿名網路論壇「2ch」,匿名網路論壇和基本上採用實名制或固定帳號的SNS之間,存在著相當巨大的差異。這類會去任意攻擊其他人的麻煩傢伙,在他們的想法中「把負面情緒帶給自己的,就是過著理想生活的人」。尤其在像Twitter這種有字數限制的平台上,爭論往往很難結束。
如果讀者想在網路上發表什麼話,相較於SNS,部落格是比較理想的選擇。但是上傳到SNS的內容,其實不過是人們擷取某個偶然發生於「人生中的光輝片刻」。話雖如此,其實我一直有在關注某位阿拉伯石油大亨的IG。相反的,幸福的人沒必要去做這些事。
如果是追蹤新聞網頁和能提供有益訊息的自媒體人,把這些當作蒐集資訊的源頭加以利用,並不是壞事。因為被他們攻擊的對象都是「壞人」,所以自己的行為當然是「正義」的。
但一般使用者其實就是看看其他人在網路上聊些無關痛癢的事,最後甚至自己也跳進去蹚渾水,做這些事基本上都是在浪費時間。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,實在太不值得。
但在成為「理想的自己」無望後,有許多人會產生挫折,並開始攻擊身邊的人。正如我前文說的,上傳到SNS的照片或文字,並非該帳號所有者日常生活的全部,而是只擷取了偶爾才會發生的「光輝片刻」。有一次看到他分享「買了一隻白色豹」的消息,儘管我會覺得「真是太強了,連豹都買得下手」,但內心並無任何羨慕的念頭。如果你總是關注其他人最閃耀的那一刻,那麼收穫到的只會是滿滿的負能量。藉由貶抑、辱罵他人,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洩。然而,採用實名制或固定暱稱的SNS就不同了。
與其對網路上不認識的人口出惡言,和朋友或情人出去玩遠比前者有趣多了。一旦當我們能窺視他人的生活,有些人就會為「理想的自己」和「現實中的自己」之間的鴻溝所苦。
我只是在享受一個和自己處在不同維度空間的訊息。只要有固定帳號,你周遭的人也會受到戰火波及,甚至連過去發表過的言論都會被搜出來,實在麻煩透了。
儘管如此,我認為大部分的人在使用SNS時,其實並沒有發表什麼大不了的東西。所以容易使用平常說不出口的毒辣語言。
雖然這種行為無法為自己增加幸福的正能量,但透過把其他人拉下馬的方式,相對減少了心中的負面情緒。就像這樣,我們應該將SNS的內容,區分為和自己沒有關連性的有趣資訊,以及對自己有益的信息來源,然後重要的是,要和負面情緒保持一定距離。在SNS還沒出現的時代,公司裡的茶水間和居酒屋是人們吐苦水、發牢騷的地方,但SNS問世後,反而給人一種不幸福的人數不降反升的印象。因為當你要寫一篇相對有內容的文章時,需要在腦中經過整理和邏輯組織的過程,完成後的文章就是你的作品。
文:西村博之 本書介紹過的如何迴避笨蛋和沒意義的事的技術,不只可應用在真實社會,連網路社會也適用。但如果摻入自己的負面情緒,並扭曲價值觀,事情就比較麻煩。
就算是擁有眾多粉絲的Instagrammer,他們的日常生活或許過得渾渾噩噩也說不定,但這一面是我們看不到的。在匿名情況下就算發生口角,用戶可以在覺得歹戲拖棚時立馬退出。
當我們不斷看到其他人在貼文串中公開自己的「充實生活」時,難免會去比較,並對自己的狀態失望。在他們眼中,被攻擊的對象都是「失敗的傢伙」,因此無須手下留情。
對這些人來說,他們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,攻擊別人實在太爽快了。就算自己發表的內容被攻擊,也沒有特別需要去捍衛的地方。我建議盡量不要和這種人扯上關係。然而這樣的事,在許多人開始於日常生活中使用SNS之前,是難以想像的。
會在Twitter上惹事生非,喜歡講一些垃圾話的人,有很高的比例會高舉著「正義」大旗。如果你在SNS和其他人發生爭執,還被某些喜歡死纏爛打的人盯上時,刪除原有帳號是脫離困境的最好方法。
所以刪除帳號,把傷害降到最低,是最好的處理方式。他們認為自己「師出有名」,而且做這些事會讓他們很高興。
當然,作品並不限於長文,詩、音樂或短片也可以。倘若一個人為了更接近理想的自己,而做出許多有建設性的努力,這並不是壞事。